第1036章 赵官家的恩情,永远还不完(1)(2/2)
自然,发现一个就要打一个!绝不姑息!
“唯!”石得一领命。
“对了……”赵煦却是想起了一个事情:“今年期集,还是在太平兴国寺吧?”
“回禀大家,正是如此,都堂已下了札子到太平兴国寺,昨日,太平兴国寺就开始为期集准备了……”
“都堂拨了多少钱给太平兴国寺?”赵煦问道。
“回禀大家,左相批了三千贯!”
赵煦嘿笑一声:“如今的进士,可真是赶上了好时候啊!”
“若非是皇考圣德,他们怕是连期集的举办地,都得自掏腰包去租了!”
“可不是呢!”石得一立刻说道:“先帝圣德,推恩士人,不止命都堂,为新科进士们选址期集,便连期集所费,也皆出封桩库钱赐之!”
赵煦点头:“是啊!”
“皇考圣德,绵绵无期!但愿天下士人,皆能知恩、感恩……”
说着,赵煦就忍不住的摩挲起双手,琢磨着是不是让冯景组织人手,写几篇文章,追忆一下先帝对新科进士们的恩情,同时也提醒一下新科进士们——你们,要忆苦思甜啊!
要时刻铭刻,先帝与当今官家的恩情!
特别是寒门出身的进士们,都得想一想,熙宁之前的前辈们的苦日子——那些年,不止期集的选址,他们得自掏腰包去租,期集的开销,他们也得均摊开销。
此外,殿试唱名谢恩的时候,还得交一笔谢恩银。
于是,寒门出身的进士们,官还没当上,就已经欠了一屁股的高利贷——过去,大相国寺、太平兴国寺,这两家皇家寺庙的质库,就是专门干给新科进士放贷的生意的。
而且,他们的利息是直接根据新科进士的名次来定。
排名靠前的利息就低,排名靠后的利息就高。
甚至出现过,有寒门进士,官还当上,先背上了可能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才能还清的高利贷。
在这中古时代,成功实现了贷款上班这个现代都没有的奇迹。
好在,这一切都在英明神武,心忧士人的先帝手中得到了终结。
熙宁三年,罢谢恩银。
熙宁六年,诏都堂选址,为新科进士期集之所。
并推恩进士——赐新及第进士钱三千缗,诸科七百缗,以为期集费。
熙宁九年再次加码——加赐人两百千,并诏贡院:新科进士、诸科期集钱,如的确合用不足,仰本院公使钱相贴支用!
直接是国家财政兜底,给新科进士燕饮、交游甚至狎妓(当然,没几个人敢这么干,一旦被发现直接就可能被弹劾然后罢黜)。
奈何,赵煦的父皇,为人过于谦逊,施恩如此之大,却很少宣传。
赵煦感觉,这很不好。
哪里有人做了好事,不宣传,不让天下人知道的?
若是这样,好事岂不是白做了?
这样想着,赵煦就已有定计了。
必须要让新科进士和以后的进士们,都知道,赵官家的恩情比天高、比海深,赵官家的恩情是永远还不完的!
同时,还得让他们人人都写谢恩诗词。
个个都得感念先帝大德和赵煦的圣恩。
还得写的好!
至于,会不会加重进士们的负担?
呵呵!
赵煦在现代,看过资料的。
新科进士们,在期集期间,除了燕饮交游之外,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情,就是关起门来写各种各样的答谢诗词。
从县学、州学教授们开始谢起,一路谢到本州知州、通判、本路转运使、提刑官以及发解试的主考官、贡试考官。
此外,那些在其求学、赶考过程中指点过他们,甚至只是见过几面的科场前辈、官员……
也都得鸣谢!
要感谢的人是如此之多,以至于,每次科举过后,新科进士们都会大量的雇人,代替自己写答谢诗赋。
于是,出现了专门的产业链。
好多落榜士子,在京城花光了盘缠后,就是靠着给人代笔,赚到了回家的路费。
所以啊……
只是让他们多谢几篇,感激先帝恩典,赵煦恩情的诗赋,有问题吗?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