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33章 萧不哒野:在日本实行大汉军功勋爵(1/2)

第1033章 萧不哒野:在日本实行大汉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,合乎汉礼!

心中虽然得意,但表面上赵煦依然一副沉痛、失望,却又不忍的犹豫神色。

他仿佛是考虑了很久,也似乎是挣扎了许久,终于叹道:“学士果真要赎文仲之罪?”

苏轼不敢直视面前的君王,他几乎是哭着拜道:“臣万死……”

此刻的苏轼,心中的愧疚,无限泛滥着,几乎将他的灵魂的吞没。

他已落入了赵煦为他量身定做,精心编织的陷阱之中。

挣脱不得,更挣扎不得。

甚至……甘之如饴!

赵煦听着,心中不免得意:“果然!”

“大胡子就是大胡子!”

苏轼这个人,在文学、才干、见识、魅力方面,是几乎完全点满的。

文章诗词,天下知名,传唱千古。

为人洒脱,性格豪放,朋友遍天下,知己满天涯!

衙内、权贵、高官、寒门、商贾、农民……

他几乎可以和所有阶级的人,成为朋友。

特别是被贬黄州之后的苏轼,已经开始和底层农民共情。

所以,上上辈子的苏轼,在苏州建立了养济院。

这一世的苏轼,在登州同样建立了养济院。

在中古时代,就开始了探索社会托底福利制度。

关键,他还两次都做成了!

这实在是过于夸张了些!

赵煦最开始都不敢相信,直到他派了好几拨的逻卒,每一拨逻卒回禀的信息,都相差不大,这才让赵煦相信,苏轼在苏州建的养济院,真的在给孤寡老人养老!

而不是,如赵煦在现代听说过的印度养老院——名曰养老院,实为纳垢之圣殿,色孽之圣堂。

想着这些,赵煦就假作失望的叹了口气:“文仲悖逆纲常,怨怼朕与朝廷,其罪大焉!”

“朕本当,流配其兄弟,锢其子孙……”

苏轼听着,只能匍匐在地,不停的说道:“乞陛下开恩……乞陛下开恩……”

对赵煦的决定,却是没有异议。

因为,在正常情况下,当皇帝发现一个大臣,居然‘不欲为朕臣’,于是故意自戕,甚至专门挑着这个皇帝即位后第一次科举放榜之日去死。

那么,族其宗族,都不算过分。

而赵煦仅仅只是‘流配其兄弟’、‘锢其子孙’。

真真是仁厚圣主!

甚至,在苏轼看来,若孔文仲的父祖知道了这个结果,也得从棺材里爬出来,磕头谢恩。

苏轼只听得面前的少年天子,悠悠一叹:“学士为文仲求情……情深义重……”

“奈何……国法纲常,不可轻违!”

“不然,若后来者效仿,国家将永无宁日!”

苏轼知道,这还是正确的。

孔文仲的行为,确实是在挑战君权。

若皇帝不能严厉处罚,那么谁还会畏惧皇权呢?

皇权威严扫地,国家混乱就会出现,这是被历史一次又一次的证明过的事情。

“所以……”赵煦盯着苏轼,如同魔鬼般低语起来:“学士,可知,若要赎文仲之罪,要付出何等代价?”

他是吃死苏轼,必定会为了救孔文仲的妻儿兄弟,不惜一切!

就像当年乌台诗案,苏辙等人,为了救苏轼,不惜所有,倾尽一切!

这是苏轼的本性。

就和他的大嘴一样,非人力所能控!

果然,苏轼甚至都没有考虑,就直接顿首拜道:“乞陛下示下!”

赵煦转过身去,假作不忍的沉声说道:“学士若果欲赎文仲之罪?”

“臣……臣与文仲,相知数十年……实不忍见其宗族离散,子孙被锢……”

“也罢!”赵煦叹息一声。

“文仲所犯者,乃社稷大罪,国家大罪!”

“欲赎其罪,便当以社稷之功,国家之功来赎!”

“自古文臣,社稷之功,国家之功,在于治世、抚民、教化……”

“如西门豹之治邺,诸葛武侯之治蜀,亦如本朝范文正公之治陕……”

“皆是如此!”

苏轼听到这里,直接俯首拜道:“臣愿携臣三子,并文仲二弟,为陛下治牧一地,以赎文仲之罪!”

论治理地方,安抚百姓,乃至于招商引资、兴盛工商。

过去四年,苏轼已在登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锻炼出了一支能做事、肯做事、愿做事的队伍。

所以,在苏轼看来,赵煦这分明就是在给他送政绩!

赵煦嘴角露出笑容,心道:“东坡先生,这可是你自己主动请求的啊!”

“朕可没有逼迫,更不曾威胁!”

于是,回身看向苏轼,眼神中闪现着犹豫。

直到苏轼再次俯首而拜,恳求道:“臣乞陛下开恩,允臣代陛下治牧一地,以赎文仲之罪!”

赵煦吁出一口气来:“学士情深义重……朕安能熟视无睹?”

“也罢!”

“朕便分广南东路之詹州、崖州、琼州、昌化军并南洋诸岛,为海南路!”

“拜学士为首任海南路经略安抚制置使兼管内劝农使、南洋护船使、南洋缉盗使,总督海南诸事并责与交趾等国,共护南洋往来商船平安以及海上盗贼缉捕等事!”

“不知学士可愿?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