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35章 殿试(2/2)

这位赵煦上上辈子的飞龙榜状元,就这么死了。

虽然,其在赵煦的上上辈子,寿元也不高——中状元后,授官不久就病死了。

但,死的这么快,这么准时,还这么的恰到好处。

只能说,延津李家有聪明人!

赵煦见李家这么乖巧,这么懂事(没有让李常宁死在汴京,而是想方设法的将之捞出去后,再让其‘病死’),自然龙颜大悦,降下了恩典——将李家从小黑本里除名。

从此李家人科举、做官,都不会有障碍。

不然,他们一家,都将和柳永一样,哪怕能中进士也中不了,甚至连贡生都考不上!

这就是皇权!

无须表态,无须降罚,只消小小的任性一下,就足以让一个家族,永无出头之日!

甚至,他们都不会知道,自己的头顶,怎么就有了这么一座大山在压着?

很快的,殿试答题,进入尾声。

一个又一个士子,开始交卷。

因为是殿试,所有人都已经确定中试释褐,区别不过是名次而已。

自然糊名、编排、誊抄等措施,都是没有的。

随着殿试时间结束,便有着礼官,领着诸新科士人,躬礼再拜。

然后次第退殿。

下次,他们再来集英殿,就是唱名传胪的时候了。

当然了,殿试结束,也并不意味着,这些新科进士们就可以放松。

恰恰相反,在殿试结束到放榜、唱名之前。

他们中的大多数人,都将进入他们人生中最为紧张、刺激的一段时间。

因为,故事,殿试放榜、唱名传胪、释褐之后到吏部授官之前。

进士们还有一项可能关乎他们未来仕途、命运的活动——期集。

所谓期集,是唐代传下来的传统。

就是新科进士们聚会、燕饮的活动,和现代的派对、聚餐、团建差不多。

但,和现代的派对等活动不同。

唐宋期集,有一个叫同年小录的活动环节。

这个活动类似现代中学生、高中生的同学录。

大家把自己的名讳、籍贯、通信地址、紧急联系人什么的,都写到上面。

然后,人手一份。

这非常关键!

因为这是大部分新科进士们,在其一生中,能一次性结交到的最大的人脉!

假若将来遇到什么事情,这同年小录,就能发挥作用了。

很多时候,一封书信、一张名刺,就可能解决别人耗尽心血,拼尽全力也未必能突破的桎梏。

在官场上,同年之间,互帮互助,早已是潜规则的一部分。

在现代,这个传统,甚至依然在延续。

只不过,不是在现代中国,而是同属东方大国的印度——印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结束,到具体履职之前,所有通过考试的考生,都会统一前往印度行政学院,进行为期半年的培训。

这半年的培训,就类似大宋的期集活动。

无数未来叱咤印度,执掌一地的土皇帝们,就是在培训期间结下深厚的友谊,然后互相抱团、彼此支持,成为让印度总理都望而却步的庞然大物。

据说,这个制度是带英,专门从清朝科举中吸取的成功经验。

带英借此,得以控制、奴役庞大的印度殖民地。

至于为什么印度独立后,依然会沿用?

自然是因为,印度过于散装,中央只能用这个制度来控制地方,抑制各地的豪强/宗教领袖/土邦领主。

作为流官的公务员们,再怎么样危害性比盘踞地方,威权自用的地方实力派们弱太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