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73章 质问(2/2)
而刘皇帝听其言,观察其反应,说道:“年轻?四十上下,正当大展其长之时。朕记得,赵卿当初任洛阳府时,还不满四十,如今为何小觑吕蒙正?”
在乾祐时代,刘皇帝仰仗军事贵族们治国平天下,开宝年以后,则对功臣勋贵们多方压制,在乾祐时代的基础上,进一步提拔士林出身的人才,抬升庶族官僚集团的实力,以求达到政治平衡。
于是,赵普罢相,官场整肃,政局动荡,最显著的标志,便是西北四道的官僚被换了近七成。虽然被定罪为腐败的那些人,并不能单纯以庶族官僚视之,但刘皇帝的严厉整饬,也确实大大削弱了朝中普通官僚的力量。
见状,刘皇帝也不再啰嗦,继续道:“安守忠治洛阳有功,朝廷该当予以褒奖,另外,调任京畿都指挥使。至于洛阳府,刑部侍郎吕蒙正,忠于王事,踏实勤干,历练多年,可以提拔,接任洛阳尹,卿等以为如何?”
只是,吕蒙正虽有才名,但过于年轻,也无多少地方职司经验,西京重任如山,就怕他难以承担……”
“陛下所言有理!”不管认不认同刘皇帝所言,臣子们态度还是端正的。
刘旸若有所思,但还是点头认可,宋琪更不会有意见,他向来也是看好吕蒙正的。如此,三言两语,洛阳府将迎来一位新的府尹,一个贫贱庶民出身的府尹。
从话锋里不难听出,对吕蒙正破格提拔,赵匡义不怎么赞同,虽然只是提出一些“担忧”,但反对的意思很明确。
原来指的是此事,虽然涉及到高官众臣的委任,从来都需经过刘皇帝,由他钦命,但是此番,三人都感受到了发生在刘皇帝身上的变化,说不清道不明,但心中都不禁生出少许紧迫感。
屁股决定脑袋,勋贵的出身,政事堂中最年轻的宰相,这些都让赵匡义对庶族出身的吕蒙正有所排斥。
由此,大汉迎来了十多年庶族当政的时期,算是一段庶族当政的黄金时期。不过,随着官僚腐败,弊病丛生,而勋贵的力量被牢牢压制的情况下,刘皇帝又开始对庶族官僚们不满了。
“你们以为如何?”见赵匡义“熄火”了,刘皇帝又瞧向刘旸与宋琪。
当然,最为关键的是,一直以来,担任开封、洛阳二府尹之职的,不是皇亲国戚,便是勋贵重臣,从无例外。如当下的洛阳尹安守忠,开封尹刘继昌。
只是这个机会,给得太隆重,拿堂堂的洛阳府尹去培养一个庶族官僚,这件事,怎么看,怎么透着怪异,听着都荒唐,区区一个吕蒙正,何德何能?
因此,赵匡义心中怀疑,刘皇帝必然另有用意,而且是对他这样勋贵大臣不友好的用意。当然,这些猜测与疑忌,赵匡义在刘皇帝面前还不敢表现出来。
这两个字引起了刘皇帝的主意,再看到宋琪那认真的表情,刘皇帝心中好奇,也多了几分肃重,伸手示意:“讲!”
“陛下,昨夜皇城司吏卒,强闯众臣府邸,不分情由,强索子弟,他们口称奉君命,不知陛下可知?”
宋琪郑重的声音响在垂拱殿内,此时此景,也显得格外清晰。而听其言,刘旸脸色大变,面露焦急,居然失态地当殿给宋琪使眼色。
而刘皇帝两眼微眯,看着躬下老腰,却表现出一身傲骨的宋琪,淡漠道:“是有这么回事,宋卿有何看法?”